2025年4月,一则消息在国内外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——韩国食品巨头CJ集团旗下品牌必品阁(Bibigo),竟在美国成功注册了饺子外观专利。这意味着,未来15年内,任何在美国销售的、具有14至16道顺时针褶皱、底部扁平特征的饺子,都可能面临向韩国企业支付专利费的风险。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操作,却因饺子作为中国千年传统食物的文化属性,演变为一场激烈的文化主权保卫战。
一、"王饺子"背后的商业野心
在北京某家山姆会员店的冷冻食品区,必品阁的"王饺子"常年占据货架C位。消费者李女士拿起一袋售价38.9元的玉米猪肉馅饺子,发现包装上赫然印着"韩式风味"字样。她不知道的是,这个品牌所属的CJ集团,正在全球编织一张精密的知识产权网络。
必品阁的崛起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商业案例。2010年,这个以韩式拌饭起家的品牌在首尔开出首家门店时,恐怕没人想到它会成为速冻食品界的"隐形冠军"。母公司CJ集团——这家掌控着韩国CGV影院、多乐之日面包店的财阀巨头——为必品阁制定了清晰的全球化战略:先通过改良传统食物建立差异,再用专利构筑壁垒。
在饺子领域,必品阁的"微创新"极具策略性。他们将普通饺子的12道褶皱增至1416道,刻意设计成螺旋状收口,并将单个饺子重量做到普通产品的2倍。这种改变既保留了传统饺子的基本形态,又满足了专利申请所需的"创新性"要求。更巧妙的是,必品阁在海外市场将"dumplings"改称"Mando",试图在消费者认知中建立"韩式饺子"的独特标签。
数据显示,这套组合拳效果惊人。2024年必品阁全球销售额突破60亿元,中国市场贡献近10亿,在北京、上海等地的速冻饺子销量榜稳居前三。山姆会员店某店长透露,仅"王饺子"单品的月销量就达数千袋,复购率超过70%。而支撑这份成绩的,正是CJ集团耗资18.4亿美元收购美国冷冻披萨企业、设立欧洲研发中心等布局构建的全球供应链。
二、毫米级专利陷阱
2025年4月8日,美国专利商标局(USPTO)官网更新的一条信息,让这场商业博弈升级为文化冲突。编号USD1069319S的专利文件显示,CJ集团申请的饺子外观精确到毫米级:半圆形面皮顶部隆起高度3.54.2毫米,底部直径5560毫米,褶皱间距误差不超过0.5毫米。更关键的是,该专利通过《海牙协定》在日、韩、美等多国同步生效,形成跨国保护网。
法律界人士指出,这种"细节锁定"式的专利策略充满算计。四川分忧律师事务所主任王仁根律师分析:"1416道褶皱恰好覆盖中国传统手工饺子的常见形态,很多老师傅包饺子就是1315褶,这个区间设置明显经过市场调研"。青枫咨询钟健龙更直言,该专利的实际保护价值可能不及营销噱头,但高昂的诉讼成本(单案律师费达数万美元)足以吓退中小企业。
这种担忧正在成为现实。洛杉矶某中餐馆老板张先生发现,自家手工饺子的14道褶皱竟与专利图纸高度吻合。他不得不在"改用丑造型"和"支付专利费"间艰难抉择——前者可能流失顾客,后者则让每袋成本增加1.2美元。类似困境正在冲击超过200家对美出口的国内速冻食品企业,这些企业年出口额合计超5亿美元。
三、三千年文化遭遇十五年垄断
当商业专利撞上文化传统,山东滕州春秋墓出土的"半月形面食"成为关键证据。考古学家指出,这些距今2600年的食物残迹,无论形状还是包裹方式都与现代饺子高度相似。东汉庖厨俑案板上的"月牙状面点",更是将饺子文化定格在1800年前。相比之下,韩国饮食文献中首次出现类似记载已是17世纪。
这种时空错位的专利授权,暴露出现行知识产权体系的漏洞。首尔大学食品史教授金明洙曾在论文中承认:"朝鲜时代的饺子制作技术确实借鉴自中国使团"。但在现代专利框架下,CJ集团通过技术性改造,竟将公共文化资源转化为私有产权。正如网友调侃:"如果中国为竹简申请专利,韩国历史书都得交版税"。
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文化符号的私有化趋势。必品阁在TikTok发起的#MandoChallenge话题已获12亿次播放,视频中金发少女们跟着Kpop节奏包"韩式饺子"的场景,正在重塑年轻一代的文化认知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中国饺子在海外仍多停留在唐人街的中餐馆,缺乏系统性的文化输出体系。
四、保卫饺子的攻防战
面对这场危机,海内外华人开始多线反击。纽约华人商会联合15家企业,正筹备向USPTO提起专利无效诉讼,证据包括《齐民要术》中"水引馄饨"的记载、全聚德1962年饺子模具设计图等历史材料。深圳某知识产权机构推出"褶皱检测仪",通过AI比对帮助出口企业规避侵权风险,已为300多家厂商调整工艺。
在文化战场,00后UP主"唐饺局"用3D动画还原唐代韦巨源《烧尾宴食单》中的"二十四节气饺",视频登上YouTube趋势榜;河南非遗传承人李凤兰开设国际直播,展示从和面到捏褶的72道工序,吸引超百万外国观众。这些自发行动,正在构建起民间文化防御体系。
但根本性破局仍需制度创新。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建议建立"传统知识数据库",将饺子等文化遗产的形态、工艺提前备案,防止被不当注册。更多专家呼吁修订《海牙协定》,将传统知识排除在外观专利保护范围之外——这条路虽漫长,却是终结"文化专利战"的治本之策。
在这场跨越商业、法律、文化的多维博弈中,饺子已不仅是食物,更成为文明话语权的象征。当必品阁的流水线饺子占据超市冷柜时,山东农村的老奶奶仍在用布满皱纹的手捏着14道褶的月牙饺——这道跨越千年的美食密码,终将在文化自觉与制度创新的双重守护下,找到属于它的时代答案。

